如,南宁市治理城市黑臭水体,做表面文章,应付过关,在2017年底完成整改销号后,全市黑臭水体又出现大范围污染反弹现象。
督察发现,苏州市和扬州江都区应纳入关停一批的化工企业共530余家,实际上报414家。加强太湖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,推进湖滨湿地治理恢复。
回头看发现,张家港市推进整改不力,沙钢集团污染问题仍然突出,焦炉地面除尘站部分时段不正常运行,烟尘直排,高炉烟尘无组织排放严重。针对督察指出的违规占用长江岸线问题,江苏省组织开展了专项整治行动,但省水利厅、省发展改革委作为牵头部门,推进考核弱化,导致专项整治工作不力。现场抽查镇江市丹徒区飞达碳素有限公司,发现该企业煅烧工序无烟气收集处理设施,烟气直排,物料堆场无防尘措施,厂区积尘严重。苏州市未按要求推进太湖湖滨湿地恢复与建设,仍在围湖造地、侵占湖滨湿地。但是,江苏省经信委工作不力、审核不严,对地方上报的四个一批清单一汇了之,导致各地漏报、虚报问题较为普遍。
2 敷衍整改问题比较多见整改方案要求,完善太湖治理工作督查考核办法,对未达到国家治理目标的河流河长和有关地方政府,给予通报批评。同时,江苏省借力督察整改,进一步加快转型升级步伐,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。从技术上来说,我们仅仅处于第一阶段,今年是三年行动计划的开局之年,未来的路还很长,控制PM2.5的任务是打持久战
从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进度来看,目前总体上也超过时序进度。秋冬季目标是指2018年10月-2019年3月,年度目标是全年1月到12月,两者有关系,但不完全相同。综上来看,完成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%任务相当艰巨,大气污染防治力度依然很大。要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、复杂性,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来越困难。
三是严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,严格依法依规,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。二是秋冬季目标与年度目标不存在替代关系,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标的同时,还要保障实现年度目标。
此外,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今年12月至明年2月,京津冀、汾渭平原气温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还要偏高1-2摄氏度,降水量偏低两成,大气扩散条件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差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、建设美丽中国,是党和政府立足中国国情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做出的战略抉择。一是强化治本之策,立足结构优化调整,着力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。路透社:有自媒体认为,受中美贸易战影响,中国开始放松治理污染的力度,以刺激经济增长。
今天上午10点,生态环境部召开2018年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。为确保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按期完成,我们在攻坚方案中提出进一步任务要求和保障措施。今年,在正常气象条件下,要保证空气质量同比不恶化,我们首先要通过人努力抵消去年天帮忙8.5%的下降比例,再加上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3%,实际上,我们今年空气质量改善任务为11%以上。三是尊重空气质量改善的客观规律,确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。
虽然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幅度较去年有所降低,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标要求。方案目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:一是坚持稳中求进。
实现这个目标,压力还是非常大的,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。应该说,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实事求是的,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,是经过有关方面和地方反复研究的,是根据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。
认为今年这个目标设定降低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,是对方案的误读。对此您怎么看?刘友宾:按照国务院印发的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要求,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汾渭平原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,对秋冬季PM2.5平均浓度下降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减少天数提出目标任务,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下降3%左右,汾渭平原下降4%左右。二是强调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。如近日出台的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要求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%左右,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%左右,但去年要求是下降15%,今年的目标太过宽松。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,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坚定不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全力以赴确保完成既定的各项环境目标任务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。据专家评估测算,在PM2.5下降的25%比例中,天帮忙占三分之一左右,即天帮忙导致PM2.5浓度下降8.5%左右。
今年前期空气质量大幅改善为全年目标实现奠定了较好基础。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,在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,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,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,包括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、用地结构等,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,效果也不可能立即显现。
大家知道去年通过攻坚行动很多地方蓝天白云重现,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强,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,去年攻坚行动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,也有天帮忙的因素如近日出台的《京津冀及周边地区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》要求,京津冀及周边地区PM2.5平均浓度同比下降3%左右,重度及以上污染天数同比减少3%左右,但去年要求是下降15%,今年的目标太过宽松。
二是强调因地制宜、分类施策,加强对地方和企业的差别化指导。要充分认识大气污染防治工作的艰巨性、复杂性,往后降低1微克都越来越困难。
认为今年这个目标设定降低了大气污染防治力度,是对方案的误读。方案目标的确定主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:一是坚持稳中求进。应该说,这个目标的设定是实事求是的,是经过专家反复论证的,是经过有关方面和地方反复研究的,是根据目前我们的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以及空气质量改善的进程而确定的。今天上午10点,生态环境部召开2018年10月份例行新闻发布会。
为确保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按期完成,我们在攻坚方案中提出进一步任务要求和保障措施。三是严禁各地采取一刀切方式,严格依法依规,做好大气污染防治各项工作。
据专家评估测算,在PM2.5下降的25%比例中,天帮忙占三分之一左右,即天帮忙导致PM2.5浓度下降8.5%左右。从十三五空气质量改善进度来看,目前总体上也超过时序进度。
实现这个目标,压力还是非常大的,任务也是非常艰巨的。三是尊重空气质量改善的客观规律,确定空气质量改善目标。
虽然今年秋冬季空气质量改善目标幅度较去年有所降低,但并未降低年度目标要求。路透社:有自媒体认为,受中美贸易战影响,中国开始放松治理污染的力度,以刺激经济增长。对此您怎么看?刘友宾:按照国务院印发的《打赢蓝天保卫战三年行动计划》要求,生态环境部会同相关部门和地方政府制定了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、汾渭平原2018-2019年秋冬季大气污染综合治理攻坚行动方案,对秋冬季PM2.5平均浓度下降比例重度及以上污染减少天数提出目标任务,要求京津冀及周边地区、长三角地区下降3%左右,汾渭平原下降4%左右。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、建设美丽中国,是党和政府立足中国国情、顺应人民群众新期待做出的战略抉择。
我们将坚定不移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,坚定不移贯彻落实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精神,坚定不移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,坚定不移以改善生态环境质量为核心,全力以赴确保完成既定的各项环境目标任务,让人民群众有更多的环境获得感、安全感、幸福感。一是强化治本之策,立足结构优化调整,着力建立污染减排长效机制。
随着大气污染治理工作不断深入,在区域空气质量得到明显改善的同时,减排空间也进一步收窄,剩下的都是难啃的骨头,包括产业结构、能源结构、运输结构、用地结构等,这些结构优化调整不是一蹴而就的,效果也不可能立即显现。二是秋冬季目标与年度目标不存在替代关系,各地需在努力完成秋冬季目标的同时,还要保障实现年度目标。
此外,根据国家气候中心预测,今年12月至明年2月,京津冀、汾渭平原气温与历史平均水平相比可能还要偏高1-2摄氏度,降水量偏低两成,大气扩散条件与上年同期相比明显偏差。大家知道去年通过攻坚行动很多地方蓝天白云重现,人民群众蓝天获得感不断增强,但是我们也必须看到,去年攻坚行动取得的成果里面既有人努力的因素,也有天帮忙的因素。